2011年8月30日星期二

认识春泉镇华小董事长----余泽合

马来西亚七旬华裔老翁举债捐钱支持华教






2008-11-19 11:06:49     来源:马来西亚《星洲日报》    
一个年过七旬的马来西亚华裔老翁,本应到了享清福的时候,然而,他却选择牺牲享福的机会,把储蓄全数掏出,甚至不惜举债,捐钱给华小搬迁。他就是余泽合,芦骨振德园71岁的退休茶餐室东主,也是振德园山打英华小的董事长。

  余泽合的话不多,一头白发,历尽沧桑的脸孔,隐藏着对华教的火热爱心。

  山打英华小创校于1953年9月9日,它原是园坵华小,因受白蚁侵蚀而变成危楼,余泽合在5年前毅然提出迁校的建议,一心要把华小搬迁至附近的屋业发展区春泉镇。

  经过一连串筹款运动,学校在去年正式迁入春泉镇,易名春泉镇华小。

  筹钱赠学校

  山打英华小迁校期间,余泽合共捐款3次,首次1万令吉,第2次1万令吉,第3次2000令吉。这笔数目,看似非大也不小,岂不知背后却隐藏着令人动容的故事。

  第一次,他把所储蓄的6000令吉全数拿出,给了学校,剩下的4000令吉,他就把孩子每月所给的钱储蓄起来,省吃俭用,分3次付完,前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。

  两年前,该校再次筹款,余泽合在没有多余存款的情况下,率先答应捐出第2个一万令吉。

  “我当时没有钱,但想到为了学校,就先答应再想办法,适逢不久后起了新会头,我毅然标会,标得8000余令吉,把钱给了学校。”

  他说,接下来的两年,他过着“还债”的日子,每月供会500令吉,孩子给自己的零用钱,都用作供会去了,直到今年才供完。

  去年,学校再次办宴会筹款,他又捐出2000令吉,同样地,他每月供期,把钱都供给学校。

  一次又一次地捐钱,一年复一年地“还债”,外人看来,他是辛苦了自己,然而他却没有半句怨言,只因为一个信念:一定要把华教办好!

  从60人发展至约150师生

  2007年新学年,山打英华小正式搬迁到春泉镇,由于经费的不足,学校礼堂至今无法建竣,把礼堂盖好,是余泽合最大的心愿。

  “当初我向本区州议员姚再添提出迁校建议时,他还骂我,指学生人数这么少,为什么要搬,可是,我认为,人要有远见,春泉镇的发展潜能无限,只要能搬,就有希望!”

  学校成功搬迁后,从人数不足60人的华小,发展为今日有130余名学生和12名老师的华小,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。

  “目前建委会还欠着钱,加上要盖礼堂,估计还需要30万令吉,只要能完成这个心愿,我就能安心退休了!”担任了8年董事长的余泽合,娓娓道来。

  余泽合:没华小就没根!

  余泽合呼吁年轻人必须关心母语教育,母语就是我们的根,没有华小就没有根。

  “想到华小是我们的根,我就会不惜一切,把钱捐给学校也不心痛,我希望能起抛砖引玉之效,鼓励大家关心教育,让本地的孩子好好读书!”

  迁校前,余泽合平均每两年就出国旅游一次,到过中国约5次,自从捐钱建校后,他至今未踏上新的旅途。

  “我其实很想去,可是没钱,又不敢向孩子开口,孩子曾问我是否要去旅行,我见孩子做得这么辛苦而拒绝了,希望他们把钱省下给孩子念书。”

  童年背景促热爱华教

  镇余泽合对华教的热爱,或许与他的成长经验息息相关,他从小失去父爱,小小年纪就必须为生活打拼,没有机会上学,深深体会到目不识丁的痛苦。

  余泽合在宁宜出世,五六岁大时父亲就逝世,他在茶室打工,替人捧茶扫地,每月薪资18令吉,其中16令吉给妈妈当家用。

  48年前,他搬迁到山打英,为了太太郑银娥及嗷嗷待哺的3女4男,他凌晨三四点就出门割胶,下午又骑电单车去卖冰淇淋,早出晚归,吃尽苦头。

  他较后在振德园开咖啡店,11年前,他用了多年的储蓄建立了自己的咖啡店和家园,苦尽甘来,6年前才退休,却踏上了捐钱建校的道路,直到今天还为学校的事牵挂。

  “没读过书,就像眼睛盲了一样,很多事情都要找人帮忙。”

  余泽合流露了他的遗憾,他坦言自己当年很想念书,可是没钱。如今,他不愿看到孩子步其后尘,见到孩子们能在环境良好的学校上课,他的内心感到无限安慰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